阳新采茶戏
阳新采茶戏是明清时期受沿长江水路和鄂赣陆路传播的同名和异名剧种影响,于清道光年间,成为独具风格、行当齐全、具有一定阵营的地方剧种,已有200年历史。清末民初又受阳新籍汉剧大师朱洪寿的带动和汉剧的深刻影响形成其近代形式,并向周边县境流布。1964年,得到省文化厅、湖北艺术学院杨匡民为首的专家组帮助,进行系统挖掘、整理,并增入管弦乐伴奏。次年成立了阳新县采茶剧团。
阳新采茶戏乐器包括大框锣、低音钹、马锣、小锣、堂鼓、牙板、大竹同或木鱼等。牙板、堂鼓由“打鼓佬”操作,大框锣、低音钹由“打夹手”操作,小锣和马锣各一人操作。县专业剧团成立后,设置了以高胡为主奏乐器的小型民乐队,乐器包括茶胡、月琴或琵琶、二胡,并增加板鼓、京锣、高音钹、小帅锣、云锣、小钹、水钹、碰铃等,这些不同音色的击乐器,只根据情节需要分别使用,其中茶胡为自制乐器。
阳新采茶戏有传统大小剧目一百多出,表演上分生、旦、净、丑行当。音乐属打锣腔系中的板式变化体,主要由正腔类、采腔类、击月类三部分组成。
正腔类包括:北腔、叹腔、汉腔、四平等四大声腔,这类唱腔属板腔体,可塑性较大,板式变化多,规格严谨,应用广泛,表现力强。演唱润腔上常用倚音、颤音和滑音,具有柔美的个性和地方特色。主腔传统板式有平板、二流平板、火工、散板等,板眼规律为顶板起唱、板起板落。北腔包括宫调式男北腔、徽调式女北腔和花脸北腔三种,主要结构由起板、正板、吊板、落板组成,对唱以主音转调。叹腔属徽调式,男女不分腔。汉腔属商调式。四平属徽调式,分为快四平、慢四平两种,男女同腔,还有一种专用的腔《还魂腔》。
打击乐在采茶戏中占重要地位,传统形式是锣鼓伴奏,人声帮腔,不被管弦。包括出场锣、起扳锣、调板锣;叹腔上下句锣、帮腔锣鼓和小堂鼓伴奏;快四平上下句锣,马锣伴奏;北腔三哭板的大堂鼓、大钵、大锣伴奏等。帮腔主要是在正腔部分进行,不是每句唱腔都帮唱,对于不同声腔的句段,帮唱何处几个字有其规律性,叹腔和四平一般不帮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