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黄石市群众艺术馆官网!
用户名
密码
登录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忘记密码

印子粑制作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孙文霞:让传承千年的传统技艺一代代传下去

时间:2023-12-01 来源:市群艺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非遗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护者、践行者和传承者,他们掌握并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和精湛的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的宝库。


一直以来,黄石市群众艺术馆、黄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持续开展黄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作,2022年更是开启了“探访黄石非遗传承人”之路,形成了一批重要的记录成果。这些文字、视频,生动讲述了黄石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故事。


人物档案

姓名:孙文霞

出生:1963年3月

项目:印子粑制作技艺

荣誉: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黄石市最美传承人”


揉面、搓团、压模,伴随着“砰、砰”两声,一个外表圆润、表面印刻着石榴花的白色印子粑就从粑模里蹦了出来……1月12日上午,当记者在大冶市殷祖镇巴庄村马岭卢湾印子粑制作技艺非遗保护与传承基地见到孙文霞时,她正埋头忙于印子粑的制作中,年关将至,这里的印子粑生产也进入最忙碌的时段。


自幼学习 代代相传


孙文霞是黄石市印子粑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说起学习做印子粑,孙文霞笑道,自己三四岁就开始跟着家里大人学习了,那时候,到了年关,家家户户都会做印子粑,小孩子只要能够拿得起印子粑的粑模,就会参与到印子粑的制作中。在这种耳濡目染之下,孙文霞对做印子粑的全套流程早已熟记于心。


从历史传承来说,孙文霞是其家庭中第四代传承人。她的太祖母黄秀、祖母刘来之、婆婆朱教娣都是做粑的能手,且代代相传,至今已有150多年的传承史。2009年,46岁的孙文霞从年老体弱的婆婆朱教娣手中,接过印子粑传统技艺的接力棒,开始新的传承之路。


孙文霞说,自己做印子粑,主要就是为了让这门传统技艺能够传承下去。那时,她刚从钢厂退休,听说当地的印子粑制作技艺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需要传承人,想到自己有时间也掌握了这门技艺,便回到湾子里,开始着手印子粑的制作与传承。


不断尝试 口感更佳


下定决心开始做后,孙文霞发现,传统的印子粑做法由于每个步骤都没有固定的比例,口感有很大的差异,为了让印子粑好看又好吃,孙文霞用了半年时间来摸索和研究。“刚开始做印子粑时,我做废了好多粑。”孙文霞说,印子粑的制作过程包括选米、淘米、浸泡、沥水、舂粉、筛粉、打芡、揉粉、印粑、上笼、起锅、晾干、包装等十多道工序,而想要口感筋道好吃,每道工序都要恰到好处。


这其中首先就是大米和糯米的比例,糯米多了,印子粑会显得太黏,少了则会太硬。经过多次尝试,孙文霞发现80%的大米与20%的糯米相掺时,口感最佳。米粉浸泡的时间也有讲究,时间长了,粉太湿,不好做,没到时间,粉又会显得粗,口感欠佳。孙文霞经过研究,发现浸泡三个小时最佳,晾干也是三个小时为宜。上笼蒸粑的时间,同样重要,时间太短,印子粑虽然熟了可以吃,但一放进冰箱储存,就出现开裂,后来她经过不断尝试,终于发现了蒸粑的最佳时间,不仅口感更加软糯,晾干后的印子粑更是晶莹剔透,放进冰箱储存也不会开裂变形。


“做粑没有巧,全靠揉得好。”在做印子粑的过程中,还有一道工序对口感的影响至关重要,那就是揉粉。孙文霞说,揉粉的好坏,关系着做出的印子粑是否筋道有嚼劲,揉粉揉得好时,印子粑也会显得更光亮。经过十多年的摸索研究,现在的孙文霞只要看一眼捏一下,就知道粉有没有揉好了。


2010年,孙文霞创办了“殷祖文霞印子粑食品工艺厂”,经过她不断地摸索和研究,该厂生产的印子粑口感不仅被本地人认可,更是远销日本、美国等海外。孙文霞还在印子粑制作保护与传承中不断创新,将印子粑品种拓展到白米粑、高粱粑、蒿子粑、苦荞粑、糍粑、玉米粑等10余类,年生产能力达30万斤,并带动周边贫困群众就业增收。


授徒传承 向外推广


2015年,殷祖印子粑手工制作技艺被列入黄石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17年,为壮大印子粑制作技艺非遗保护与传承队伍,孙文霞组织印子粑制作技艺非遗爱好者,成立了“大冶市殷祖印子粑协会”。2018年,孙文霞被命名为黄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印子粑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近年来,孙文霞将自己做印子粑获得的收入和积蓄,全部投入,建成了印子粑制作技艺非遗保护与传承基地,并添置了印子粑制作技艺非遗保护与传承模具300余个,碓、灶台、生产操作台、粑笼、大型冰箱、真空包装机等各类工具若干。


为了做好非遗传承工作,孙文霞还积极收集、整理、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实物和资料,记者在她设立的印子粑非遗实物微展柜里看到,里面摆放着多个年代的印子粑模具,时间最长的有一百多年。她还编印制作了印子粑制作技艺非遗宣传画册、影像资料、室外宣传显示屏和跨街宣传牌,不断提升印子粑非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为了让这项传统技艺后继有人,孙文霞还倾囊相授,10余年来,在当地授徒50余人,其中授徒传承人余小艳在九江市从事印子粑食品加工,徐瑶在深圳市从事印子粑经营。


由于愿意从事这项技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孙文霞还与湖北理工学院联合共建了大冶市首个非遗行业研学旅行教育实践基地,并组织印子粑非遗保护与传承爱好者在黄石、大冶、阳新等地开展印子粑非遗进校园讲座活动,她自己也是一有空就会到学校讲课,从小培养孩子们的兴趣。


“希望更多人来将这项传统技艺传承下去。”孙文霞说,未来几年,她将努力为印子粑制作技艺申报省级非遗项目做准备;继续举办印子粑非遗保护与传承培训班,开展印子粑非遗进校园活动;推动印子粑非遗研究成果的普及,通过传承、生产、销售等方式,将印子粑制作技艺转化为生产力和产品,使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创造社会财富的生产活动中得到积极保护。(记者 李艳芳/文 周巍/摄 张晓适/视频)


原载于《东楚晚报》2023年1月20日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