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黄石市群众艺术馆官网!
用户名
密码
登录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忘记密码

王贵武龙灯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王贤池:传承民俗文化,专注“戏珠”60年

时间:2023-11-23 来源:市群艺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非遗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护者、践行者和传承者,他们掌握并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和精湛的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的宝库。


一直以来,黄石市群众艺术馆、黄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持续开展黄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作,2022年更是开启了“探访黄石非遗传承人”之路,形成了一批重要的记录成果。这些文字、视频,生动讲述了黄石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故事。



人物档案

姓名:王贤池

出生:1946年11月

项目:王贵武龙灯

荣誉: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我今年77岁,玩龙已经60年,现在我还可以上。”今年元宵节前夕,记者见到王贤池时,他正在指导王贵小学的学生武龙队,老人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王贵武龙灯的第九代传承人之一,尽管年事已高,但在玩龙时,动作依然灵活。


从小耳濡目染


王贤池的家位于开发区·铁山区汪仁镇王贵村,这里是汪仁镇腹地,东依石龙头,西邻青龙阁,北靠黄金山、南临大冶湖,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山清水秀,文化发达,章畈温泉环绕村庄,村民世代和睦相处。


对于王贵武龙灯,王贤池从小便耳濡目染,逢年过节玩龙灯他都会跟随长辈走乡串户送福,小时候的他便憧憬着能够成为武龙灯队伍中的一员。


在王贤池16岁那年,他终于等来了机会。王贤池说,自己的哥哥也很喜欢玩龙,当时哥哥先跟着师傅学习,在哥哥的带领下,他也随着哥哥拜了师傅。“师傅要求我们做基础训练,练习基本功,熟悉武龙各个环节的制作与技艺。练习图形的变化,用沙盘解图分析,用绳索进行武龙模拟。经反复训练完全掌握武龙各个环节的制作与技艺后,经师傅认可方能进入武龙现场观摩学习。”王贤池说,通过一边学习一边实践,他们渐渐掌握了武龙的诀窍。


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王贤池成为了武龙队中的一名持戏珠者,这个角色看似轻松,但实际却非常关键且有难度。


王贤池说,持戏珠者必须要有全局掌控能力,根据场地大小来协调三龙在玩耍过程中的伸缩,确保观赏武龙群众和武龙人员的安全,节奏把握要有分寸,由于龙解外圈差的缘故,龙头走一步,龙尾跑十步。为了提高观赏性,需要对武龙过程的节奏起伏、三进三出、分合变化协调一致,放点要准确,确保龙形流畅。同时要保证龙身不互相缠绕,龙棍的变化张弛有度,武龙人左右穿插、翻滚跳跃活而不乱,以圆满完成演出。


技艺不断精进


据王氏族谱记载,王贵武龙灯由阿公千秋在清崇德三年创立,以宗族为基本力量,一代代艺人通过口传手教,传承至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


传到王贤池这一代时,已经是第九代,经过他们的进一步精进和发展,王贵武龙灯的表演技艺已经越发精彩。


王贵武龙灯与普通龙灯相比,贵在一个“武”字,武龙者身强力壮,灵活敏捷,出场表演单棍、双棍、八仙棍,龙棍亦可灵活运用,既是武龙工具,又可做防身武器,把舞龙和武术相融合,开创了武龙灯的先河。


王贤池表示,这是王贵村村民祖祖辈辈智慧的结晶,祖辈开创武龙灯,主要是通过武龙灯强身健体、保家御敌。为了让“舞”“武”充分融合,武龙过程中,在保留传统拳术、棍术的基础上,他们又设置了新套路以彰显龙的争斗和威武本色。


在表演过程中,他们还进一步融入舞蹈步伐和舞蹈节奏。在急剧翻腾中显出进退有序,张弛有度,整体协调,增强视觉美感。


王贤池和村民们还不断改进表演技巧。在表演时设置有“三龙戏珠”“三进三出”“田螺圈顶”“腾龙翻滚”等表演形式。表演形态上按照套路时而三龙合围成“饼”状,时而分开成“品”字和“回”字形状,力求技艺精湛,造型多样。


表演用的龙体,也融入了现代元素,王贤池说,从龙身骨架到彩衣鳞片,他们改变了过去“蔑扎纸糊”形态,全部采用新材料,色彩更华丽,更显威武气质;龙体内每节灯光由过去烛光弱光改造成电子强光,更显五彩斑斓华丽风采,保障了表演时的效果与安全。


60余年坚持传承


24岁那年,王贤池被分配到汪仁食品所工作,空闲时间相对少了很多,但王贤池并没有因此放弃参与武龙灯活动。


“村里的锣鼓一响,男女老少都来参加。”王贤池说,王贵武龙灯由一大两小共3条巨龙组成,3条巨龙同时出场所需人员就达三百余人。因此,武龙灯活动耗时费力的同时还需要一定的资金,而之所以能够一直传承下来,就是大家自发对这项活动的热爱与坚持。每次举办武龙灯活动,无论男女老少,全村集体出动,各有分工,互相配合。


每当逢年过节或重要庆典,当地必有武龙灯助兴。耍龙者有激情,观龙者有热情,所到之处,村村放鞭炮,家家摆香案迎接。


退休后,王贤池有了更多时间参与武龙灯活动,除了参与表演,他将更多精力用在培养下一代传承人身上。他们每个传承人都要带1名以上专职学徒,定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并且建立学徒学习资料档案和传承计划,加强对学徒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技艺、道德均衡发展的传承人。


为了更好地传承与保护,2016年11月7日,以项目传承人、村民代表与社会关爱者为主体组建的黄石市王贵武龙灯民俗文化保护中心登记成立,性质为民办非企业单位。保护中心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与带动作用,着力加强了“以龙的传人为荣”的思想教育入手,增强后代子孙们参与传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如今,在王贤池等人的悉心教导下,王贵武龙灯已经传至第11代年轻人手中。王贵村还注重传统文化“从娃娃抓起”,对村小学四年级以上学生每星期进行一次训练,挑选“教头”带队指导,确保舞龙灯表演后继有人,现已有两条“小龙”游动在校园里。(记者 李艳芳/文 张成/摄 徐鹏举/视频)


原载于《东楚晚报》2023年2月16日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