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黄石市群众艺术馆官网!
用户名
密码
登录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忘记密码

富池三月三庙会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柯爱玉:退休生活因“甘宁”更甘甜

时间:2023-11-10 来源:市群艺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非遗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护者、践行者和传承者,他们掌握并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和精湛的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的宝库。


一直以来,黄石市群众艺术馆、黄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持续开展黄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作,2022年更是开启了“探访黄石非遗传承人”之路,形成了一批重要的记录成果。这些文字、视频,生动讲述了黄石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故事。


人物档案

姓名:柯爱玉

出生:1952年11月

职务:阳新县工商银行富池办事处负责人(退休前)

荣誉:富池三月三庙会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4月22日上午,我们冒雨驱车来到阳新县富池镇。走进甘宁公园内的甘宁寺大殿,这里聚集着许多人,殿内到处可见大大小小的彩球。


走出大殿后门,拾级而上,我们见到了已经71岁的柯爱玉。她热情地把我们带到了饭堂,让我们和其他人一样,领一碗斋烩面,坐着品尝。吃斋烩面,既是充饥,也是富池三月三庙会众多民俗活动之一,有着“平安健康”的美好寓意。


为抢彩球编《抛彩球》


柯爱玉是阳新陶港人,1973年调到富池工作,1998年退休。退休后,为了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她每天早晨会到甘宁公园锻炼,不是做健身操,就是打太极拳。天长日久,跟着她健身的人越来越多,她索性就牵头组建了富池中老年艺术团。


柯爱玉与富池三月三庙会活动第一次“结缘”,是在1999年。那一年的庙会上,她第一次亮相,带着艺术团队员表演了打腰鼓和舞蹈,受到了富池百姓和四面八方游客的热烈欢迎,也将富池镇的业余文化活动掀起了一个小高潮。活动之后,艺术团总人数达到60人,并且还增加了秧歌队。


自此,每年三月三,柯爱玉都要带着艺术团队员上庙会表演。此时,她对非遗传承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心甘情愿组织队伍迎接吴王出行游春,在甘宁公园戏台上表演精彩的节目,为配合庙会活动中的重头戏——抢彩球,她还特地编排了民俗舞蹈《抛彩球》,这个创新节目后来还在全县大型文艺演出中荣获一等奖。


2015年,柯爱玉被授予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称号,她热情更高,干劲更足,继中老年艺术团之后,又成立了武术队,并且亲任队长。每年三月三,一场民俗庙会就如同一台联欢晚会,各类文体娱乐节目都有,让天南地北的宾客大饱眼福、耳福。


寄托着美好的追求


4月22日一早,虽然大雨滂沱,但庙会活动正常举行。善男信女们从富池镇老街吴王庙出发,抬着吴王甘宁和王妃神像沿路巡游,到拔箭港(甘宁牺牲的地方)停下举行祭拜仪式。随后,游春队伍来到甘宁公园,将神像安置在甘宁墓前,由人们焚香烧纸、燃响鞭炮、敲锣打鼓祭拜。


柯爱玉告诉记者,王爷和娘娘的神像上街后,老百姓抢着抬,都以能够“抬几脚”为荣,目的就是表达对甘宁将军的崇敬。


自北宋开始,每逢农历三月初三,阳新就有祭拜甘宁的习俗,至今在当地流传了一千多年。当天,甘宁寺和吴王庙均烹制了斋烩面,招待来自四面八方的逛庙会群众,这一小吃,取材适量,不臊不腻,有益健康,是节日的特色美食,深受群众欢迎。


临近中午11时,抢彩球活动开始。只见一棵完整的大毛竹,插在特制的底座中,毛竹的干、枝上悬挂着五颜六色的彩球,一共有108个。当两条金色长龙来到甘宁墓前舞动一番后,左臂上扎着象征平安幸福的红布条的群众开始抢彩球,每种颜色的圆球都有一种美好的寓意,不到一分钟时间,108个彩球被一抢而光……


柯爱玉解释,自古以来,用于悬挂彩球的毛竹,必须是只有一根叉的公竹(两根叉的是母竹),当年的嫩竹也不行,而且大彩球挂在上面,小彩球悬在下面。在甘宁墓前祭拜时,面对身着金袍、手执拂尘、威风八面的王爷神像,再看看凤冠霞帔、手把琵琶、雍容华贵的娘娘神像,一定要把心中美好的愿望说出来,抢到彩球,就会实现自己的心愿。


传承历史文化血脉


“富池三月三庙会这项民俗活动,既是纪念三国时期保卫富池人民安居乐业的甘宁将军,同时也寄托着人们对国泰民安及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可以说,通过活动,传承了富池历史文化血脉,也激发了大家的历史自豪感和认同感。”采访中,柯爱玉如是感言。


富池三月三庙会,已然是富池及周边百姓崇尚的一个文化现象和民俗项目。据介绍,包括富池三月三庙会在内的富池镇民俗文化节将会一年接一年举办,地方党委、政府和文旅部门有意大力传承弘扬非遗文化,并把甘宁公园、吴王庙等打造成为富池镇的第二个知名景点(第一个知名景点是半壁山古战场)。


我们想,果真如此,沉睡在富池大地千年之久的甘宁将军,当挥动双戟为之喝彩。



原载于《东楚晚报》2023年5月5日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