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黄石市群众艺术馆官网!
用户名
密码
登录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忘记密码

黄石松花皮蛋制作技艺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曾宪阳:搜寻一段记忆 传承一份美好

时间:2023-09-16 来源:市群艺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非遗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护者、践行者和传承者,他们掌握并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和精湛的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的宝库。


一直以来,黄石市群众艺术馆、黄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持续开展黄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作,2022年更是开启了“探访黄石非遗传承人”之路,形成了一批重要的记录成果。这些文字、视频,生动讲述了黄石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故事。



人物档案

姓名:曾宪阳

出生:1980年12月

项目:黄石松花皮蛋制作技艺

职务:黄石松花皮蛋制作技艺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黄石市白鸭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白鸭大掌柜)


曾宪阳一直戏称自己是白鸭这家老字号的“大掌柜”,凭借在蛋品行业十余年的从业经历,他在开拓产品市场的同时,一直在传承发扬松花皮蛋制作技艺。多年来,他们始终秉持“工艺传承、品质为先”的价值理念,技术追求精湛,产品追求优质,努力实现黄石非遗产品文化效益大丰收。


搜寻历史  品味精髓


曾宪阳深知,找准角度打开尘封的历史,对于白鸭这样一个有着百年历史老品牌的意义和价值。在白鸭荣获商务部认定的“中华老字号”称号后,他就积极行动起来,开始系统搜集整理材料,着手申报“松花皮蛋制作技艺”为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


在黄石档案馆,随着一本本厚重发黄的档案被打开、皮蛋的历史也渐次展开——在《竹屿山房杂部》和《中馈录》中,触摸绵延千年的皮蛋制作食用史,感叹先人的探索智慧和对美食的痴爱;从《黄石百年商业志》里,回味当年黄石港码头“黄益兴”和“昌源”蛋庄的兴旺和繁华;在《大冶县志》里,找寻到了《石灰窑记》和《田野肥鸭赋》等田园农事风韵。


传统的皮蛋制作工艺,程序繁杂,技法精妙,非常考验拿捏和火候。为了更好地传承发扬,曾宪阳亲自撰写手工制作规程,详细解析技艺要点。他还找来老师傅、老技师,示范关键技艺动作要领,拍摄视频资料,一起整理成系统的学习资料和档案。


作为非遗项目保护单位负责人和技艺传承人,曾宪阳把保护工作做得有声有色:搜集文字记录、工具用具实物;邀请八旬高龄的第三代传承人龙其琮展示讲解精妙技艺的细节,并录制视频;在市群艺馆的指导和支持下,规划筹建“黄石松花皮蛋制作技艺传习馆”。


曾宪阳感慨地说:“搜寻皮蛋制作食用历史,用影像留住老匠人技艺技法,是一段用文化滋养身心的旅行。个中滋味,像极了一枚枚皮蛋,风味别致!”


坚守初心  续写辉煌


作为松花皮蛋制作技艺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多年来,曾宪阳除了致力于黄石松花皮蛋制作技艺的历史文献搜集和整理、深入挖掘制作技艺背后的故事,还利用自己在地方政协和行业商会任职的机会,广泛宣讲非遗项目的传承和保护。


“发扬光大,才是最好的保护!”这是曾宪阳一直践行的保护理念。他说:“老字号、老工艺,老的是历史的厚重、背后的故事和鲜活的记忆!而这些,都要依靠产品作为载体去传播。所以,代表老字号、老工艺的产品,必须紧跟时代,符合人们新的消费习惯和需求,只有这样的产品,才能在市场俏销。只有皮蛋俏销,才能被更多的人知道。也只有这样,皮蛋背后的故事和技法,才不被遗忘!”


曾宪阳还说,非遗保护完全可以“倚老卖老”,但关键是要把握住正确的节奏。那就是:老匠人对工艺精益求精的操守,老工艺必须依靠对品质的精雕细琢,这是根本,是“祖宗家法”,绝对不能丢。就拿非遗关键技艺“灯检工艺”来说吧,由于劳动强度大、效率低,技艺掌握不容易,大多皮蛋厂已弃用,但由于这是皮蛋内质鉴别的关键环节,他却将此工艺奉为圭臬。如今,他正在与高校合作,探索用自动化智能设备、通过图片识别和机器学习,来模拟技师的技法,以实现此项工艺智能化的技术效果。当然,作为手工技法工艺环节的传承和展示,将长期保留。


曾宪阳说,明年是白鸭皮蛋70周年庆,“白鸭”这块金字招牌,凝聚着几代白鸭人的汗水和心血,来之不易,应倍加珍惜。把这块金字招牌擦亮,把“松花皮蛋制作工艺”非遗项目发扬光大,是决心,也是情怀。


原载于《东楚晚报》2022年9月29日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