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黄石市群众艺术馆官网!
用户名
密码
登录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忘记密码

阳新布贴:巧手生花 妙“布”可言

时间:2023-03-25 来源:黄石市群众艺术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非遗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护者、践行者和传承者,他们掌握并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和精湛的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的宝库。

一直以来,黄石市群众艺术馆、黄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持续开展黄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2022年更是开启了“探访黄石非遗传承人”之路,形成了一批重要的记录成果。这些文字、视频,生动讲述了黄石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故事。

黄石市群众艺术馆微信公众号今起推出“探访黄石非遗传承人线上展播”,让我们通过文字和镜头一同来认识这群黄石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承者,感受他们精湛的技艺、执着的精神和博大的情怀。



阳新布贴,俗称“粘花”,是阳新县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间实用工艺美术品,可考据历史距今已有200多年。

2008年,阳新布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阳新县文化馆作为阳新布贴传承保护单位,建有四级代表性传承人数据库,其中,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4名,县级代表性传承人29名。

凭借阳新布贴荣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国字号名片的阳新县,一直在积极探索阳新布贴创新保护、活化利用的发展新路径,致力于让阳新土地上的中华非遗火起来、燃起来、活起来。


寄托母爱  依存民俗

  

阳新布贴是一项沿袭了200多年的民间传承,是农村姑娘用做嫁衣时剪裁下来的边角布料,在一块底布上,通过剪样、拼贴、缝制、辅助刺绣,制作成具有浅浮雕效果的民间实用工艺美术品。

阳新布贴历来以传统的棉质布为主,底布多为黑色或深蓝色,贴花色布多以原色和极色(白与黑),其题材多为民间传统的吉祥图案、地方农作物、山林水泽生物等,组合构图常不具时空,天上人间、山禽水族皆可集于一处,极度自由,充分体现出原始稚拙、浪漫遐想和强烈浓厚的楚文化特征,同时又有着自己的地域特色。

提及这一民间实用工艺的起源,阳新县文化馆支部书记、馆长居烜介绍,在阳新农村,女孩十二三岁便开始在母亲、祖母的传授下,用五彩的边角布料进行拼贴。到了出嫁时,便循着世代相传的习俗,将做嫁衣所剩下的各色布头装进一个别致的“布角包”带到婆家,一待怀孕,便开始做起布贴马甲、馋兜、童枕、童鞋等童用童玩的布贴物。

“阳新布贴不具谱本,无须用笔,心象所致,信手拈来,一把剪刀便是布贴娘们抒发情感和表现美好的画笔,浓浓的母爱和对未来的祝福,洋溢于每一件布贴上。”居烜说。

阳新布贴非常实用,从童装到童用童玩,从婚嫁实用到妇女家用,以及庙堂蒲团吊幡,可分为6大类、30多个品种。正因为和人们生活紧密相连,阳新布贴得以代代相传。这项民间工艺凝聚着阳新布贴娘自成体系的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也是阳新人民勤俭美德的充分体现。




家族成就  五代传承


阳新布贴在蔡月娥家族中经历了五代传承。第一代传承人朱美玉(1898年—1952);第二代传承人费望娣(1918年—2006年);第三代传承人蔡月娥(生于1936年),她是我市目前唯一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第四代传承人明凤娇(生于1954年)、明建华(生于1960年);第五代传承人明芬(生于1972年)、张细女(生于1972年)

1986年,阳新布贴首次参加湖北民间美术展览。1987年,6式9件大型阳新布贴壁挂亮相北京第一届中国艺术节,其中,一件5米 × 2米巨制代表作《麒麟踩八宝》悬挂于中国美术馆中央大厅,大放异彩,立刻吸引了各界的广泛关注。

1993年起,阳新布贴多次入选湖北省小学、中学、高校等美术教科书。2008年,阳新布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阳新县文化馆被确定为保护单位,逐步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代表性传承人体系,让阳新布贴在保护与传承中绽放光彩。



连接现代  润物无声


为普及布贴传统文化,阳新县文化馆不仅是展示阳新布贴的物理空间,更是着力打造的活态文化空间。

馆内布贴展厅现存有布贴实物464件,其中收集民间布贴实物347件,复制传统作品57件,文创作品60件。此外,阳新县文化馆设立了30个阳新布贴传承点,在阳新县乡镇、社区实现全覆盖。2个主要传承点设在文化馆内,其中,阳新布贴传习所有从事阳新布贴保护在编在岗人员14人,常年为美术专业高校学生、布贴传承人、布贴爱好者、布贴文化研究者等人群提供传统技艺辅导、布贴文化交流和培训实践等服务;阳新布贴工坊,扶持首家阳新布贴民营企业——湖北鸿运工艺品股份有限公司,从事阳新布贴文创产品的开发、制作、销售等。

近年来,阳新布贴不断通过进景区、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军营、进农村,让越来越多群众与非遗传承人互动交流,深入了解非遗传统文化,沉浸式感受中国非遗传统文化的匠心。

非遗无处不在,处处绽放光华,就是对非遗最好的保护传承。

阳新县文化馆在保护传承阳新布贴非遗项目过程中,持续探索让阳新布贴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释放“文化力”,激活“发展力”,结出更多果实。


阳新布贴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蔡月娥:一辈子就做好布贴传承这件事

人物档案

姓名:蔡月娥

性别:

出生:1936年4月

项目:阳新布贴

荣誉:阳新布贴能手



记者到访时,86岁高龄的蔡月娥正坐在靠窗的圆木桌旁,全神贯注地制作一件布贴围裙。只见她一针一线为围裙上的神话瑞兽图案沿边勾勒,下针平稳,排线精致。

记者不禁惊叹,眼前这位头发花白的婆婆,年岁如此之高,竟然还能飞针走线。她推了推鼻梁上的老花镜,笑道:“我的视力好着呢,晚上穿针引线也没问题。”

婆婆被人们尊称为蔡娘,她一生百剪细贴,千针万线,乐在其中,即使是耄耋之年,也活不离手、手不离活。

蔡娘是我市国家级非遗项目阳新布贴唯一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做了大半个世纪阳新布贴,且用毕生心血坚守和传承这项独具魅力的中国传统工艺。



自幼热爱


1936年,蔡月娥出生在阳新县王英镇蔡贤村一户书香世家,高祖父、祖父、父亲都是秀才。5岁那年,她的父亲去世,从此家道中落,全靠母亲支撑。

蔡月娥回忆,母亲费望娣是闻名乡里的布贴高手,她七八岁时特别喜欢看母亲做布贴,对布贴爱不释手,经常趁母亲去忙其他事情时,偷偷拿起针线,模仿母亲的样子粘块、缝制。

12岁时,蔡月娥正式跟着奶奶朱美玉学做布贴,奶奶也是出身大家闺秀的布贴能手,这让她很快熟练掌握了这项技艺。

经历岁月沧桑,蔡月娥对阳新布贴痴心不改,也从未间断这个祖辈几代人传承下来的手工活,直到51岁那年,阳新布贴让她迎来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



中年出名


1987年,蔡月娥在阳新县文化馆工作。

为了参加当年在北京举办的中国第一届艺术节,文化馆副研究馆员尹关山选拔了她和另3位布贴能手备展。对蔡月娥而言,这次备展,是她首次系统学习阳新布贴技艺的宝贵机会。

“四朵金花”耗时近3个月,完成了《麒麟踩八宝》《七仙舞蹈》《狮子盘球》等6式9件巨幅布贴壁挂,面积约28平方米。

阳新布贴的首次亮相大获成功,吸引了大量观展者驻足观看,人们对这项民间工艺惊叹不已、赞不绝口,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也得到了民俗专家的高度评价。

在北京展出期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国家级媒体对阳新布贴争相报道。1987年9月27日出版的《中国文化报》刊发报道称,阳新布贴有着“使人触目难忘、撼人心魄的感染力。”

阳新布贴一鸣惊人后,自1989年起,走出国门。《麒麟踩八宝》等作品先后被送往前苏联、捷克斯洛伐克、利比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备受外国人青睐。

“我万万没想到,乡村里土里土气的手工物件会受到这么多人的喜爱。”蔡月娥告诉记者,她的内心当时受到极大触动,阳新布贴的艺术魅力更加坚定了她的热爱和坚持。

从此,她决心潜心研究阳新布贴,并尝试突破自我,在传统布贴基础上不断创新。她整理总结出200余个刺绣纹样进行合理缀饰,形成了自己的技艺特点和独特风格,进一步丰富、发展了阳新布贴的艺术内涵。

数年来,蔡月娥凭借一双巧手,共创作了100余件作品,数件作品被湖北省群众艺术馆等单位收藏。2010年,她的《招财童子》《凤尾帽》等20余件作品在上海世博会上大放异彩。同年,赴山东参加首届中国非遗博览会。2011年,参展深圳文博会,2012年,在黄山博览会展出。



一生传承


和所有非遗项目一样,随着现代文明的触角延向乡村,改变了人们的审美观,费时又费工的阳新布贴工艺日渐衰落,技艺传承也困境重重。为了让阳新布贴这项传统手艺一代一代传下去,蔡月娥长期致力于培养阳新布贴新生代人才。

在她的耳濡目染下,大女儿明凤娇、大儿媳妇徐银秀、三女儿明建华、小女儿明芬也走上阳新布贴之路,同她一起肩负起传承的责任。

除了家族传承,多年来,蔡月娥广收弟子,倾心授教。选料、拼图、剪样、粘块、盘线、配色、构图、饰边、辅绣……她将全套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布贴爱好者,帮助她们学到精髓。

1990年,从文化馆退休后的蔡月娥与当地妇联、残联等部门合作,长期开展阳新布贴技艺辅导培训,帮助不少农村妇女、残疾人学会布贴技艺,从而增加收入。2012年起,蔡月娥在阳新6个乡镇开展阳新布贴传承培训活动,经其传授技艺的人数达千余人。2017年,蔡月娥在她的家乡三溪镇成立“蔡月娥布贴坊”,常态化开展阳新布贴培训等传承活动。



坚守使命


“我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阳新布贴。”蔡月娥温柔地抚摸着手中的布贴围裙。

被问及多年坚持不断创作的动力是什么?“除了内心热爱,更因肩膀上担着一份使命。”蔡月娥坦言,自2018年被评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她深感传承阳新布贴技艺的责任重大。

当时,82岁高龄的她因常年用眼过度,患白内障导致视力模糊,“眼睛都看不见了,还怎么尽到国家级传承人的责任?”蔡月娥执意要找最好的医生做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手术很成功,视力恢复得和年轻时差不多。”蔡月娥欣喜不已。

近年来,为了弘扬阳新布贴,她不顾年事已高,坚持下乡开设公益培训班。她将国家对传承人每年2万元的补助全部用于采购材料包等,给学员按50元/天的标准发放学习补助。有布贴爱好者来家中求教,她更是热情接待,从来不收一分钱学费。

与阳新布贴相伴一生的蔡月娥充实且快乐。

“我身体康健,没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慢性病,唯独坐多了,腰不好。”蔡月娥乐呵呵地表达了自己愿望,“只要我还有一口气,我希望培养更多传承人,让阳新布贴世世代代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