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莲环
玉莲环由一类似葫芦的钢质架上,自上而下安放碰铃、铛锣、马锣组合而成。用一具有弹性的锣槌敲击,它可以发出“叮、当、咣”的声音,故此命名为“叮当咣”,亦有人就它的形状叫它“三星”。
据考证,玉莲环最初为牌子锣的一个曲牌——十样锦。明代沈明符《万历野获编》载:“有所谓‘十样锦’者,鼓、笛......吴人尤尚之。”明代天启年间(1621年——1627年)苏杭一带的道士将敲“三星”演奏的“十样锦”带到金牛、保安,被当地道士用于法事活动,后传入民间用于婚丧嫁娶、节庆娱乐时的演奏。
1972年,邱发强编导的一男一女表演的“玉莲环”《我队来了个新社员》首次演出,就在大冶引起了轰动,并连续多年在各级演出中获奖。自此他挖掘整理的“玉莲环”变成可以上台演出的曲艺形式后,他所在的金牛文化馆每次都用它作压轴戏,并都夺得了表演最高分,从此,玉莲环就在大冶地区广为流传了。1974年黄石歌舞团龙凤英、龙长江进京参加全国曲艺比赛,他们表演的是由查代文、王全豫等作词 、黄小华谱曲的“玉莲环”《顶逆风》成为那次比赛的亮点。
玉莲环的曲牌有“闹场”、“对偶”、“抒怀”三个,音乐旋律取材于大冶民间音乐《花灯调》和《放风筝》。在演出中,三个曲牌各有特色:“对偶”长于叙述;“抒怀”则委婉、细腻,多用于抒情。
玉莲环一般由一男一女演唱,后来演变为可由十几人参加表演。玉莲环的演出形式以唱为主,有接腔,亦有夹白,整个演出过程伴随着大量的舞蹈动作。舞蹈时,男演员用弹性锣槌敲击玉莲环发出节奏感极强的“叮当咣”的声音,女演员则手舞彩扇边歌边舞,舞姿俏皮诙谐,洒脱大方。对于普通的说唱,紧要关头,“叮当咣”乐器一敲,渲染了气氛,让节奏变得十分激烈,将一段唱词的轻重缓急处理得恰到好处,像说书一样扣人心弦。
玉莲环的唱词基本上是民间歌谣中的多段体,其句式有两种:一为每段四句,每句七字;一为每段六句,为七、七、五、五、七、七字句式。由于句式与民歌歌词相似,除便于表演传统曲目之外,亦善于表现现代题材的创作曲目。
为了让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玉莲环”得以广泛流传,陈贵人陈宗善独具匠心地对大冶玉莲环民间舞蹈的表演形式、服饰、道具、表演行当的体态动律特点、基本动作、基本动作的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并用“口诀”使之简单化。“口诀”是中国民族传统中极富群众性的一种记录或记载动作方法、窍门、特点、要领的口头教材,往往是言简意深,是学舞蹈掌握民间舞风格特点的最好提示。从而使鄂东南的“叮当咣”得以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