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新布贴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王金定
人物档案:姓名:王金定 性别:女 出生:1949年5月 项目:阳新布贴 荣誉: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已过古稀之年的王金定,由于擅长做阳新布贴,大家都叫她王娘。王娘的手很巧,无论是阳新布贴还是刺绣,都显得古朴精致。
我们到访时,老人说自己自从患了脑梗后,便不能再做了,但早已备好了留给孙辈们的礼物:一双精致的绣花鞋、一幅寓意吉祥的莲花壁挂,还有虎头鞋、虎头枕、围兜等童玩和衣饰布贴。
“给晚辈们留个念想,希望这个传统艺术能够一代代传承下去。”王娘说。
王娘是我市国家级非遗项目阳新布贴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之一,早在30多年前,她和其他几位传承人一起制作的多幅作品就曾巡展欧洲七国,获誉颇多。
幼时从母亲处“偷师”
1949年,王金定出生于阳新县王英镇一农户家庭,她的布贴手艺是从母亲邹子处学来的。母亲邹子是当时有名的布贴挑花绣花匠师,一生带徒数十人,自裁自剪,见样剪样,擅长祎帐布贴画的制作。
从小,王金定在母亲的耳濡目染下,对布贴充满了浓厚兴趣。但那时,布料非常珍贵,做布贴的布料都是做衣服剩下的边角余料,幼时的王金定看到母亲做布贴时总忍不住跃跃欲试,但母亲担心她剪坏了布料,很少给她机会尝试。
后来,稍微大一些后,王金定就背着母亲偷偷拿出布料,学着母亲的样子做布贴。随着年岁渐长,从王金定7岁起,母亲开始认真教授她布贴技艺。在母亲的传授下,王金定学会了习针用线,尤其对布贴剪样学绣、粘画剪裁无所不学,无所不会。自此之后,凡农闲习艺,自娱自乐,为这门手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多岁时,王金定成家后,也正式做起了布贴。“主要是给孩子们做些衣饰、童玩,都是拿来送礼,自己的孩子还舍不得给他们用。”王金定说,那时布贴是很珍贵的礼物。后来,由于破四旧等历史原因,她们便不再做布贴。
布贴作品巡展欧洲
1985年,王金定进城分到阳新县文化馆就业,而这份工作也让她与阳新布贴再次结缘。
“领导问我,你会不会做布贴啊,我说我会。”王金定说,那是1987年,那一年,她再次拾起了做布贴的针线。
为了参加当年在北京举办的中国第一届艺术节,当时的县文化馆副研究馆员尹关山选拔了她和另3位布贴能手备展。
“四朵金花”耗时近3个月,完成了《麒麟踩八宝》《七仙舞蹈》《狮子盘球》等6式9件巨幅布贴壁挂,面积约28平方米。
阳新布贴的首次亮相大获成功,吸引了大量观展者驻足观看,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也得到了民俗专家的高度评价。
阳新布贴一鸣惊人后,自1989年起,走出国门。《麒麟踩八宝》等作品先后被送往苏联、捷克斯洛伐克、利比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备受外国人青睐。
此后,王金定继续创作,她的作品设计不拘束缚,想象丰富,追求画面的生活情趣,拙中带雅。
为了让布贴画更精致,她时常在吃饭时、睡觉前都在想布贴的样子,想好了,有时就随手用线先摆出个样子,觉得是自己想要的,就在纸上画下来,再剪出布样后制作。
新世纪以来,王金定的作品十多次参与欧洲多地、北京、上海、武汉及县内的公开展览,受到相关部门的表扬。
让传统技艺代代相传
从母亲处习得的手艺,王金定也传授给了自己的女儿尹水红。如今,在县图书馆工作的女儿已经能够独立完成布贴画的贴、粘、做、剪等工序。
在传承技艺方面,王金定也从不藏私,对于文化馆的数十名女职工,她都手把手传授过布贴画的基本制作过程。还多次参与文化馆组织的县内多展品的制作与示范,为阳新布贴画的传承作出积极贡献。
“我没有专门收徒弟,但只要有人想要学,我都会教。”王金定说,做布贴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要求对传统针线手法和颜色搭配有一定掌握,之后便是发挥想象,构思作品的画面,剪出布样,用糯米胶贴上后,还需要用针线慢慢地缝上去。完成一幅作品,一般最少也要一个星期。
因此,当碰到真正愿意学习这门技艺的人时,她都乐于去传授。即便是退休后,她也时常到文化馆,不定期、无偿地为社会爱好者传授技艺,传承布贴画的基本制作工艺流程。
王金定说,对日常生活多观察、多实践,时刻不忘传统针线手法,热爱这一行就是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