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新布贴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程兰香
人物档案:姓名:程兰香 性别:女 出生:1946年6月 项目:阳新布贴 职务: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得知要采访宣传阳新布贴,程兰香冒着午后的酷热,特意从乡下赶回县城的家中。
她很是兴奋,扶着楼梯扶手,一步一顿,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上到二楼,她费力地从墙边抽出简易折梯,打开,颤巍巍地登上梯子,一步步攀升上去,从衣柜顶上挪下来一只老式皮箱,我们赶紧接过来。
她小心翼翼地打开锁扣,把布贴作品一件件拿出来,端端正正地摆放好,一件布贴就是一段记忆,程兰香如数家珍般地介绍起来。
我剪我意 巧手拼贴
1946年,程兰香出生于阳新县金海镇,当地有浓厚的乡村布贴文化。那时候,家家户户的妇女都能娴熟制作布贴,每家的姑娘未出阁前,也会跟在长辈身边做针线活;出嫁时,新娘都会收到“布贴图案花包”赠礼,乡亲们认为姑娘没能熟练掌握技艺的话,很难嫁到好人家。程兰香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始练习描图、剪布贴、制梆衬、拼贴图案。
以前,阳新布贴经常被穷苦人家作为特殊节日的赠礼,而富裕人家却很少使用。大家普遍认为阳新布贴多体现劳动人民的淳朴节俭,但在程兰香看来,阳新布贴有一种独特的稚拙和浪漫,更多的是劳动人民精神上的寄托与追求。
那时候,大多数老年妇女固守在狭小的一方天地,于是她们将自己对于美好生活的期盼幻化到手中的针线里,喜庆吉祥、乐观向上的浪漫审美便活脱脱地洋溢于布贴之中。
布贴取材贴近生活,不拘形式与题材,思维跳跃,想象丰富,构图重厚朴、粗犷,图案随剪刀落下时即成形,正是“我心剪我意,我意即我形”。
“童用童玩”布贴,从成年人的角度看,像猫又不似猫,像鸟又不似鸟。而转换成孩童角度时,恰恰符合他们的稚拙心理,对世间万物充盈未知的好奇,万物皆可被赋予各种定义。
临阵受命 全力以赴
1982年,程兰香进城在县文化馆工作。1987年初,中国首届民间美术展览组委会向全国征集作品。县文化馆迅速行动起来,召集有制作功底的员工,赶制布贴。
程兰香也接到了通知,她还不曾独立制作过大幅布贴作品,现在还要参加全国的展览,她心里很是忐忑。“不用太担心,你有功底,理解能力也强,做事还不惜力气,这些都是你的优势,只要肯努力,完全可以做出好的作品。对门的王金定、邻居方吐云,都是团队的成员,你们相互切磋,齐心协力,肯定能完成任务的。”文化馆主管负责人鼓励道。
程兰香作为四人攻坚小组成员之一,白天忙日常工作,晚上加班加点制作布贴,以致后来早晨起床时,她的上下眼皮都肿得像馒头,视力严重受阻,看东西都困难,仍然坚持去剪样板、粘贴缝制。就这样夜以继日,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四朵金花”终于完成了三十多件大、中、小型作品的粘贴绘绣。
1987年,第一届中国艺术节中国民间美术展览在北京开展,阳新布贴作为湖北馆的镇馆之宝,被安排在进门处的重要位置展览,获得专家推崇和观众盛赞。因反响热烈,接着又代表中国赴欧洲七国巡展,满载荣誉而归。
期盼手艺 代代相传
程兰香成年后师从李开芝、黄芹。李开芝,人称“闭眼剪匠”。她长于剪样出画,手随剪出,画入心中,可闭眼默剪“喜鹊登梅”“王子拜观音”“凤戏牡丹”“八仙过海”“孟宗哭笋”等布贴、绣花底样。
程兰香也习得这门好技法,代表作品《帷帐吊沿》《双龙戏凤》等多次参与国内的大型民间工艺美术展览,共计七次受到市县级表彰。其中壁挂《双凤朝阳》,根据《凤戏牡丹》原作进行再创作,为家庭装饰具有双喜临门的寓意,这幅作品立足于传统,但不保守,亦具时代感,颇有新意。
几年前,一场大病让程兰香没能再拿起针线,这两箱留存下来的布贴作品,她再也舍不得送人了。她想作为一笔财富留给后人,让后人能够看到这些“宝贝”。
程兰香看了看皮箱里的“宝贝”,叹息了一声,“我家姑娘也跟着学过一段时间,但日常工作也很忙,没能坚持学下去。村里的年轻人每天打个零工,也有几百块钱收入,而辛苦缝制一个多月,才能做出一只布贴小老虎,也只能卖几百块钱,这个账,年轻人会算呀。这手艺怕是要失传咯。”
程兰香拿起一双红绣鞋,端详摩挲一会儿,准备放入皮箱,又慢慢拿出来,“这双鞋,等以后孙子结婚时,送给孙媳妇,这是虎头鞋和小老虎,留给曾孙子。”程兰香把布贴一件件放回原位置,搭上锁扣,咔哒一声,关上了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