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神舟会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李春林
人物档案:姓名:李春林 性别:男 出生:1963年8月 项目:西塞神舟会 职务:打靶安全员
西塞神舟船体长7米、宽2米、高5米,总重量达600多斤,要想在长江中平稳流淌全靠船体下面支撑的草垛浮台,这个草垛浮台的制作在西塞神舟会里号称“打靶”,是整个西塞神舟会活动重点之一。
刚到花甲之年的李春林便是“打靶”主要负责人,他也是西塞神舟会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之一。
因为热爱,坚守神舟会三十余年
李春林的家,就在西塞山区道士洑村,在这里生活至今的他,也见证了几十年来西塞神舟会的发展。
他还记得,小时候,龙舟会是道士洑镇人的隆重节日,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都会赶到当地看戏送龙舟,比过年还热闹。
1998年,35岁的李春林在师傅陈昌元的介绍下,加入西塞神舟会,跟随神舟会老人们进行搭台、打靶和负责活动安全。
李春林说,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不断地领会西塞神舟会的传说和道士洑古镇人民古朴执着的精神,这也是他坚守西塞神舟会,参与主要制作神舟、唱大戏、祭祀、巡游、送神舟下水等系列仪式活动三十余年的原因。
每年6月份,神舟会成员要去阳新选购1500多斤质地上乘的麦草,运回神舟宫,将麦草扎成4个草垛,用4根毛竹把草垛扎成一个两层的浮台。这道工序需要神舟会所有成员共同完成。“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李春林说。
而他负责的“打靶”,其技艺也很有特色。神舟草垛浮台的“打靶”制作是龙舟水上安全的根本,体积大小、自重大小、浮力大小、制作工艺都需要严格计算控制。四根楠竹长度为7米,由四个草垛分上下二层分别扎制再连体扎制为一体。每个草垛长度3米、宽度1.5米、高度1米,重量450斤,浮台总高度1.7米,总长度7米,总重量1800斤。
草垛必须用当年的新鲜麦草制作。每个草垛麦草用柳树枝或白杨树枝捆扎,并用8号铁丝捆扎连体,每个小靶(草垛)必须捆扎三次,用扎头扎紧;四个草垛联体时再捆扎三次。用直径18毫米粗的麻绳作引导绳(拖靶)。草垛引导帐为柳树枝或白杨树枝制成,结成7米长,作为导航,控制浮台方向。
李春林说,打靶制作技艺是通过传教方式来传承,他的“打靶”技艺,是2000年师傅李永彬手把手教授的,从选草看草、斤量计算、辅料使用到制作方法、工艺流程等毫无保留地传教于他,让他真正学到了神舟“打靶”技艺。
改进技术,让神舟登江更安全
神舟会从农历五月初五至五月十八为主会期,五月初五之后,神舟会的工作重点就放在神舟草垛浮台(俗称打靶)制作上。一般在五月初八至初十派出主要人员进行收购麦草,五月十二之前派出30人进行打靶制作,对草垛浮台的形状和重量,进行严格把关。
为了让神舟在江中更加平稳,保障送舟人员安全,2015年,在李春林的主导下,改进了“打靶”制作工艺,将原来四根7米长的粗楠竹打入靶中的打靶工艺,改为直接将二根楠竹分区域扎进分靶,再将二个分靶合扎成上下两层的一体草垛浮台。
除了“打靶”,李春林还需要负责水上和岸上安全事务,在农历五月十八神舟登江远行当天,长江黄石西塞江段沿岸根据天气情况,恭送神舟登江的市民多则几万人少则数千人,江岸及水上安全极为重要,而协调公安、海事部门统一布置设防也是他的工作。
在神舟登江当天午时,16名青壮年抬着神舟,迎着高阳迈着矫健雄壮的步伐来到登江处。而在午时时分,李春林会事先下水探查登江水路,排除江水下的石头,保证送舟人员的安全,再组织20名青壮年将草垛浮台拉入江中,调节平衡度和安置牵引绳索。
在他的指挥下,神舟平稳登上草垛浮台,安置好一切后再将20米的牵引粗麻绳送到拖船上,回游岸边发出神舟启航指挥令,鞭炮、汽笛齐鸣,西塞神舟在多艘渔船拥簇下启航,驶向江心远航。
神舟结局,也在祖先的设计中
李春林介绍,西塞神舟会从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起至农历五月十八结束,历时40天,被称为“大端午”。农历四月初八开始扎制神舟;农历五月初五为神舟开光;农历五月十五至十八,是神舟会的正式会期。
农历五月十八上午,神舟会全体成员将神舟送入长江,江堤上数万民众祈求神舟带走疾病、瘟疫和灾难,祈盼一年吉祥、幸福、安康。至此,西塞神舟会的所有活动全部结束。
“神舟的结局也在祖先们的设计之中。”李春林介绍,神舟登江这个环节有一个巧妙的设计,神舟顺江而下,会在九江段沉入江底,其中蕴含着先辈们的智慧与情怀。
托起神舟的靶是用1500多斤的麦草捆绑而成。蓬松的麦草可以在神舟登江当天托起神舟。当神舟顺江而下,麦草也会缓慢吸水。当靶吸饱水,就会带着神舟一起下沉,如同屈原的结局一般,长眠于江底。
“将神舟放走沉江,也寓意着将一切的灾难都带走。我们希望神舟能送走灾难,迎来幸福。”李春林说。